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盘点2013: 那些智能手机开启的新场景(网易转载)
类别:行业动态     时间:2014-5-15     来源:网易转载     阅读:1389

如何总结抢夺移动互联网“船票”而显得纷乱的2013年,是一个难题。但如果要问过去一年里卖得最火的电子产品是什么?答案就容易多了,连预言大师Google董事长施密特也认为:2014年每个人都将拥有一台智能手机。


没错,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智能手机无疑是最耀眼的电子产品明星。虽然各大数据调查公司的年底最终销售数据还没出来,但“低头玩手机、没事看微信”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最新生活场景。根据Gartner的预测,2014年全球将要卖出的25亿部电子设备中,75%会是智能手机,数量约为18.75亿部。这一增长速度将接近100%,远远过去两年45%的增长率。IDC则估计,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的销量为10亿台左右,其中中国市场就卖出了3亿台,这意味着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数量将第一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最大赢家。


好消息当然还不止这些。2014年中国即将全面铺开的4G服务和华为、小米等推出的千元智能手机,将进一步降低智能手机的应用门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过去10多年来,中国市场上政府高度垄断的电信行业过高的资费标准,曾成就了腾讯这样的互联网“巨无霸”,而今天,随着类微信这样的OTT业务的出现,电信业的好日子终于到头了。10年间,新浪因业务衰落而未能比肩央视(2012年新浪收入约为央视的1/5);10年后,腾讯可望成为中国最大的通信、互联网和媒体公司,进而超越中国移动(腾讯市值目前约为中国移动的一半)。


回顾渐去渐远的2013年,智能手机开辟的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首先是微信这样的全新社交场景。正如施密特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三四年前,像移动约会这样的全新应用场景还只是为人们所憧憬,今天像微信、陌陌这样的移动社交软件已经深受年轻人喜欢。腾讯内部人士透露,微信在面市3年之后用户数即达到了6亿,这样的发展速度显然超过了当年的QQ(QQ自1999年面世后三年间用户数突破1亿,8年后用户才达到8亿)。施密特担承过去几年中Google痛失了社交网络崛起的时机,而腾讯自QQ邮箱一路走来(微信之父张小龙也是Foxmail的发明人和QQ邮箱的负责人),在“非即时通信”这条路上越走越远,这才有了微信的出现。


令马化腾感到自豪的是,微信这样的提供移动社交服务产品出现时,甚至领先于Facebook。移动社交由于满足了人们在不同时空中的无障碍沟通,从语音、文字到图片、视频,富媒体使交流更加生动多姿,加上手机和使用者身份高度贴合的唯一性(网络世界里的PC用户也许有时会难分人狗,但手机用户背后却是唯一的、那个有着确定注册身份的“你”),结合了地图服务、电子商务和资讯服务之后的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人们移动网络生活中须臾难离的电子身份证。


除了移动社交之外,众多深度垂直应用带来入口多样化,是智能手机开启的另一种全新场景。滴滴打车方便了用户出行,人们不再依赖96106这样的电话服务;看“今日头条”,你也不用去堆满信息的门户网站,这里的小编虽然谈不上多么“专业主义”,但智能的搜索引擎还能投你所好,竭力提供讨你好看的所有内容。众多专业化的APP应用的出现,加速了像门户及通用搜索引擎等此类业务的衰落,2013年百度感到危机日益迫近而不得不依赖通过大规模并购加以化解,马云明知不可为而强推“来往”,都是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全新应用场景不仅来势汹涌,而且不可捉摸。这一幕同样发生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像Snapchat阅后即焚这样的新明星甚至正在动摇Facebook的地盘,前者大量的图片分享、更好的隐私保护,显然更多和智能手机这样的电子设备关联紧密,而年轻的移动网络社群一代的全新癖好,还有待网络从业者们进一步认识并发掘并满足其需求。


最后一点,随着人们对于智能手机全新应用场景的认识日益见深,开发者们就更能将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不同特质区分开来,从而加以充分利用。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追求“每个人拥有一台PC”的梦想花了将近30年左右的时间,而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如果从2000年出现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算起,未来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并不遥远,或许只需要10多年的时间。根据美国市场调查机构尼尔森的调查报告,目前美国智能手机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64%, 到2017 年年初就可能将达到饱和阶段,即90%的智能手机渗透率,中国市场上的发展速度更快,也许会提前。


6前年,在我们召集的一次国内通信专家内部会上,几位专家还为未来智能手机会变得更简单还是更复杂吵得不可开交,现在来看,这个答案已经揭晓。随着一端的云计算越来越先进、集中和复杂,另一端的智能手机将变得愈加简单、易用和傻瓜化(这正是iPhone手机淘汰诺基亚和黑莓手机的原因所在),云计算无疑是人类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最伟大的奇思妙想,某种意义上它就是传说中的麦克卢汉期待的那个集中了全人类智慧的统一思想库,至于手机终端,将来应该和水龙头的作用差不多吧,拧开即用。可以想像,未来像移动支付这样的应用场景在获得强大的后台支持后,它将如何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2013年出现的余额宝小试牛刀,已经让国内的在线金融市场炸开了锅,试想几年后的移动支付应用,那时像信用卡这样的老古董还是得早早扔掉吧!



做互联网的同志都有一个朴素的“Spending Time”(时间花费)理论,意思是你花在某方面的时间多了,花在其他方面的时间就少了(而不是那些所谓的“注册用户数”和“活跃用户数”)。2013年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景观就是人们埋头看手机,每个人花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多了,花在个人电脑等设备上的时间就只会越来越少。诚如施密特所言,智能手机在过去的2013年已经成为了趋势,相信2014年它将开辟出更多崭新的移动应用场景。


(阳光供网易科技专稿,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


作者简介:阳光,原名马向阳;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记录、观察与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网络社会和数字城市等。